发布时间:
2021-11-29浏览次数:
2082021年11月26日19:00—21:00,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在信息楼西楼503教室成功举办了第5场学术沙龙。
本场沙龙由李潇涵(19中文本1)同学主持,沙龙主题为“时培建诗歌多元解读”。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滨城区作家协会时培建主席、王光利副教授、邢长远副教授、李玉英老师以及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全体同学。
沙龙开始,李潇涵(19中文本1)同学简要介绍了参加本次沙龙嘉宾、老师以及各个研学组所选派的各位同学。
第一组研学组选派的李文婷同学(20历史本1)解读了时培建先生写给母亲的三首诗歌。李文婷认为《母亲的画像》中作者对母亲二字只字未提,但满篇却又字字在写母亲;《母亲听说》中所描写的母爱刻骨生动又朴素易懂;《生日题山茱萸兼寄母亲》中则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儿子对于母亲的爱。杜昕冉同学(21中文本2)、亓永静同学(21中文本1)、张高远同学(21中文本1)等同学积极参与了讨论,并与时培建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第二组研学组选派的蔺文汇(20语教专1)同学从亲情、故土、山川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时培建先生的诗歌特色。蔺文汇提出时培建先生通过对故土、亲情、山川这些人类共通情感的诗意解读,把艺术和自然、主观和客观联系到了一起,从而让自己的诗歌从形式上获得了生命。在互动交流环节中,时培建先生、邢长远对意象、意境在诗歌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解释。此外,刘宗芹同学(20历史本1)从父爱这一角度进行了提问,并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第三组研学组选派的朱妍妍(21中文本2)同学从故乡、亲情以及变迁三个角度对时培建先生的诗作进行了分析。朱妍妍认为在《故乡第二手稿(组诗)》《乡村命案》《时德军》《拾荒者》《山行》《淮阳路素描》《塔吊的写作背景中》等诗歌中,诗人对乡土情怀与乡村变迁的感受思考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和命运的理解。此外,赵晓琳同学(21中文本2)谈到了时培建先生诗歌所展现的人情味,夏子涵同学(21中文本1)则谈到了《垒上》一诗中“自我”的意义。
小组发言结束后,时培建先生进行了主题发言。时主席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并围绕意象、张力、诗语、借喻、隐喻、灵感、诗眼等关键词畅谈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认识和感悟。时主席强调要注重诗歌创作的形式与方法,要学会用特殊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他人的语言词汇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时主席还针对时代给乡村带来的变迁以及自己对黄河文化的感受与大家进行了讨论。
接下来,李玉英老师谈了自己对于诗歌写作的体验,鼓励同学们积极进行诗歌创作。最后王光利博士对本次沙龙进行了点评。其高度赞扬了时培建先生在诗歌创作上的执着和坚守,并对各位同学的发言尤其是蔺文汇同学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王博士认为故乡眷恋、父爱、母爱等题材特别能够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是文学创作永远的母题。此外,王博士还对诗歌创作中的散文化现象畅谈了自己的观点,其强调过度的诗歌散文化创作会导致诗歌边界的无限扩大,由此引发诗歌文体的危机和诸多问题。本场学术沙龙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