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亓佩成老师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
近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评审结果揭晓,我院亓佩成老师的《亚美尼亚文明史研究》获准立项,获得资助经费30万元。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于2018年新设立,重点资助对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投入不足的基础学科,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而亟需抢救的濒危学科,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而有待加强的特色学科等。本年度山东省共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重大研究专项7项,除我校外,立项单位另有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
我院武建雄、刘艳艳老师获201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项目立项
近日,在201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项目评审中,共从1917项申报项目评选立项项目733项。其中,我院武建雄老师申报的《北宋奏议中的政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获干部政德教育研究专项项目立项;刘艳艳老师申报的《抗战时期渤海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动员策略及其对当今农村精准扶贫的启示》获中共山东党史研究专项项目立项。
我院亓佩成老师著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近日,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家评选会议在莱芜举行。今年网上申报通过资格审核的成果1118项,经审核推荐,536项成果进入评选。经过客观赋分、专家评选和省评选委员会会议审定,最终确定250项获奖成果,其中特等奖并一等奖1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120项。其中,我院亓佩成老师著作《古代西亚文明》(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荣获二等奖。这是近年来我院在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方面取得的较好成绩。长期以来,我校非常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理论研究具有前沿性、地域性的鲜明特色。本次获奖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科研实力,扩大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
滨州学院文化生态学研学成功举办第30场学术沙龙活动
滨州学院文化生态学研学会(以下简称研学会)于2018年5月11日在信息东楼514活动室成功举办了以“古代文学中自然描写的生态意蕴”为主题的第30场学术沙龙活动。本场沙龙由王志芳副教授主讲、邢长远老师主持、刘玉华副教授点评,研学会40余名同学参加了沙龙活动。沙龙开始,邢长远老师对“古代文学中自然描写的生态意蕴”这一主题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研学会三个研学小组所推选的代表于冬芳同学(17语教专1)、杨洁同学(17中文本2)、宗俊同学(17中文本1)围绕本场沙龙主题依次进行了发言,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发言内容进行了讨论质疑。接下来,王志芳副教授围绕本场主题进行发言,为同学们进一步解释了古代文学中自然描写的意蕴。首先以我们校园中的景色为例,呼吁我们要放下手机,亲近自然。其次,以我们常见的“乌”,“柳”,“梅”向大家进一步阐述了古代文学中自然描写的生态意蕴。最后,以《诗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使大家对本次活动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最后,刘玉华副教授对此次沙龙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了王志芳副教授及同学们的发言,并为以后的沙龙活动模式提出了新的设想。
山东师范大学张金霞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5月11日,山东师范大学张金霞教授应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团队邀请,在7教207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做了题为“汉字研究漫谈”的学术报告。张金霞教授针对古汉语教学与研究中古今字的疑难问题,梳理了古今字概念的学术流变,说明了古今字产生的原因,举例阐释了古今字的类别,辨清了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差异。张教授语言生动,入耳入心;旁征博引,视野开阔;见解深刻,阐述透辟。报告反响良好。人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山东大学王青教授来校作报告
7月6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青教授在3教301作了题为《齐国盐业的考古学探索》的学术报告。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王青教授的报告共分四个部分:齐国盐业遗址的发现情况、海盐生产工艺与制盐季节研究、盐业聚落形态与盐政体制研究以及制盐人的身份等。王青教授从多年来自己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入手,结合文献资料,对齐国盐业生产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许多观点及问题的提出具有开创意义。报告会后,王青教授又就大家关心的齐国盐业生产组织及江淮、四川等地区的盐业生产问题与师生进行了交流。王青教授的报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使参加报告的师生受益良多。
我院4项成果荣获2017年滨州学院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日,2017年滨州学院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我院王凤翔副教授的《兵势水形:唐代道兵家发微》、成妍讲师的《香祖笔记点校商榷》、刘涛讲师的《明大诰与明代社会管理》获得二等奖,陈玉涛副教授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发展研究》获得三等奖。
我院3部著作获准立项滨州学院2017年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
近日,滨州学院2017年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评选结果揭晓,我院王立东副教授的《昨非庵日纂译注》、陈玉涛副教授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合作视角下的滨州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马晓菲讲师的《明代僧官制度研究》获准立项,共获得资助经费6.5万元。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举办学术沙龙
2017年4月6日,滨州学院文化生态学研学会在4号教学楼106室举办了以“电影《驴得水》的意义深度与生态指涉”为主题的第23场学术沙龙活动。研学会各研学组选派同学围绕电影《驴得水》的意义深度与生态指涉进行了主题发言,发言学生准备充分,观点明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对人物性格变化和剧情发展的分析,阐释了电影内容的生态性指涉,进一步对影片的讽刺以及对人性的本质进行发掘。会场上,同学大胆质疑,提出新观点,发言代表泰然自诺,从容解答,现场讨论氛围热烈。本次学术沙龙的举办有利于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评议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生态性研究转向关注电影生态性研究,从而体会不同电影的深层意义,本次活动更是研学会从生态性角度对电影进行评析、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本次学术沙龙由李岩老师主持,李盛涛副教授主讲,刘雪燕副教授点评,出席活动的还有校科研处副处长闫永利副教授,研学会名誉会长刑长远老师,研学会全体成员以及部分16跨中文同学。
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永连来院作报告
2017年4月17日上午10:00到12:00,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刘永连教授应邀在4-106室做“从中国近世巨变看东亚政治格局的形成”的学术报告。刘永连教授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理事等,是中外关系史和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报告从日本侵略朝鲜的“壬辰战争”说起,梳理了明清鼎革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对中国制度和文化的认识变迁,从历史上分析当今东亚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该报告紧贴学术前沿,运用了丰富的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外国史料,揭示了东亚政治秩序变动的背后是国力和文化的博弈的实质,对我国当前东亚国际形势和政策走向做了深入探讨。人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山东大学郑杰文教授应邀到院作报告
3月28日下午,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杰文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外文化的碰撞》的专题报告。郑杰文教授从“儒墨显学、儒道互补、儒佛相争、中西方碰撞”四个方面对传统文化与中外文化的碰撞进行了详细讲解。郑教授还对当前学术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郑教授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深入浅出,使在座师生获益匪浅。郑教授是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兼古代文学文献研究会会长,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人文学院2016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2017年1月18日上午,2016年人文学院学术年会在4教308教室顺利召开。会议由王明东院长主持,王凤翔副院长总结了2016年人文学院取得的教科研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2017年教科研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接下来,本年度教科研业绩比较突出的李兆禄副教授、陈玉涛副教授、亓佩成讲师作了典型发言,三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与老师们做了热烈互动,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最后,王明东院长作了总结发言,他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鼓励老师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从事真正重要有影响力的科研工作。王院长也表示,人文学院将继续坚持和逐步完善本院的学术年会,力争进一步扩大影响,切实使老师们通过学术交流探索科研新思路,丰富科研生活。人文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