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4场学术沙龙
2022年11月16日(周三)晚7点半,在信息楼东楼514教室,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4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的主题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与书法。本次沙龙由邢长远老师主持、刘立华老师主讲、刘玉华老师点评,研学会部分同学参加了沙龙活动。沙龙开始,邢长远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参加沙龙活动的刘立华老师和刘玉华老师,强调了研学会系列学术沙龙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方面的意义,鼓励同学们深入思考,大胆发言。首先,由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尹勇飞同学(22历史本2)发言。尹勇飞同学指出中国书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到各种书体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时代印记,中国书法文化是中国民族灿烂文明史的重要体现。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宗教、道德、理论、文学、审美、绘画等外界因素都会影响书法文化的走向,但在各种因素中,古代政治的影响力是最为直接、最具影响力的干预因素。接着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吴姣同学(22中文本2)发言。吴姣同学从古代科举对书法发展的影响、帝王对书法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发言。她认为帝王能够汇聚高端书法圈,促进书法交流,形成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她强调书法往往为政治服务,书法教育和书法风气都和政治环境息息
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3场学术沙龙
2022年11月4日(周五)晚7:00,在信息楼西楼503教室,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3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的主题为:亚美尼亚社会文化与民族精神。本次沙龙由邢长远副教授主持、亓佩成教授主讲、张龙海博士点评,研学会全体同学参加了沙龙活动。研学会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付潇文同学(22中文本1)以前苏联导演帕拉杰诺夫作品《石榴的颜色》为例论述亚美尼亚文化与民族精神。付潇文同学指出亚美尼亚保持文化韧性的关键因素是亚美尼亚人一直保持着坚定的信仰。亚美尼亚人在历史上饱受外族入侵,但因对基督教虔诚的信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其文明并未涣散,甚至实现了灭国2000多年又复国的光辉壮举。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孙悦同学(22中文本1)则从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分析了亚美尼亚文化的形成。孙悦同学指出,亚美尼亚独特的社会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悠久历史的影响,亚美尼亚文化能够留存下来,也离不开亚美尼亚人民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热爱。研学会第三研学组选派的朱淑慧同学(22历史本2)从文学,建筑,舞蹈和人民音乐四个方面讲述了亚美尼亚文化的魅力与其蕴含的民族精神。朱淑慧同学指出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 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 成功举办2022届新老会员见面会
滨州学院文化生态学研学会(以下简称研学会)、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于2022年10月22日在4教106室成功举办了新老会员见面会。参加见面会的老师有:生态文化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主任、校研究生处处长闫永利老师;生态文化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副主任、滨州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邢长远老师;生态文化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副主任、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永老师;滨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刘立华老师;人文学院教授亓佩成老师;人文学院历史学博士王爱民老师。首先,孙永老师宣读了2021—2022学年研学会和研究会“优秀会员”名单,闫永利老师上台为“优秀会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其次,孙永老师宣读了2022届研学会和研究会副部长及以上同学的聘任通知,邢长远老师、王爱民老师分别为相关同学颁发了聘书。接下来,刘立华、亓佩成、闫永利三位老师分别作了发言。刘立华老师建议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多读书,不能死读书,要把书读透、读懂,强调读书要思考,要从书中汲取圣贤的智慧。刘老师还指出了书法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联系,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亓佩成老师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研究亚美尼亚文化的经历
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1场学术沙龙
2022年5月26日(周四)晚7:00,在信息楼东楼514教室,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1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主题为: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族谱文化。本次沙龙由邢长远副教授主持、王立东副教授主讲、刘立华副教授点评,研学会部分同学参加了沙龙活动。沙龙开始,邢长远副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王立东副教授和刘立华副教授,强调族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在中华文化血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当下时代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焦点同学(21历史本1)发言。焦点同学从历史发展角度详细介绍了族谱的产生与发展,同时指出族谱同社会群体、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姓氏、家族成员及家训、家传也是家谱传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后,焦点同学指出,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吴云龙同学(21中文本2)发言。吴云龙同学从族谱形式、族谱内容以及族谱的教化作用三方面说明了族谱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吴云龙同学指出,族谱文化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作为年轻一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2场学术沙龙
2022年6月10日(周五)晚6:30,在信息东楼514教室,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了第52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主题为:《诗经》中花鸟鱼虫意象的生态意蕴。此次沙龙参与人员为文化生态学研学会全体学生。沙龙开始王欣乐同学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她强调《诗经》中花鸟鱼虫意象的生态意蕴体现了先民的朴素生态价值观以及生命共同体意识,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魏雨涵同学(20中文本2)发言,魏雨涵同学指出《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包含大量关于自然生态景物的描写,不论是《国风》对男女真情的歌唱、对风土人情的反映,还是《大雅》《小雅》对周朝祭祀、祝颂、燕饮、叙事等内容的展现,亦或是《颂》对周族祖先盛德的歌颂和文治武功的赞美,《诗经》都体现出温柔敦厚、中正和谐、生生不息的天地精神,表现出万物与人类浑然一体、共生共存所带来的勃勃生机,生发出一种人与自然相融、与天地同体的永恒感、历史感。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何依格同学(20历史本1)发言,何依格同学认为在《诗经》中频繁出现的意象“飞鸟”表达了人民对于如飞鸟般自由和美好
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骨干韩荣钧副教授 与“黎汝清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座谈交流
5月22日晚7点,在7号教学楼201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骨干韩荣钧副教授与“黎汝清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进行了座谈会交流。团队负责人王玮、小组成员何依格等人参加。座谈会上,韩荣钧老师与研究团队成员亲切交流,与各位同学深入探讨对黎汝清先生作品的看法,并且将思维拓展到更广的方向,共同交流了对战争题材小说、历史小说以及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看法。韩老师要求同学们多看多练,多关注同类型的近现代作家及其作品,鼓励团队成员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黎汝清先生文学作品。除此之外,韩荣钧老师还对后续研究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是要求团队成员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去分析作家作品,二是要求同学们在知网等学术网站广泛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多阅读、勤动笔,循序渐进,确定研究选题,形成研究观点。韩老师平易近人,经验丰富,耐心回复了同学们的相关问题,为同学们解释和讲解了许多专业性问题,特别是对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叙事性、故事性以及作者的政治立场等做了分析,同时对小组成员的研究方向进行指导,提供了多个方向。通过此次会议,同学们受益良多,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0场学术沙龙
2022年5月25日(周三)晚7:00,在信息楼东楼514教室,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0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主题为:气候变化下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本次沙龙由孙永副教授主持、张龙海博士主讲、王爱民副教授点评。沙龙开始,孙永老师首先介绍了到场的张龙海博士和王爱民副教授,接着孙老师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研究我国历史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能增进对自然——社会耦合系统多元互动的理解。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陈亚鑫同学(21中文本1)发言。陈亚鑫同学从气候的寒冷期和温暖期两方面,讲述了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的深远影响。她提出随着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游牧民族开始了半定居的生活,才有了“家”的概念。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李方岳同学(21中文本2)发言。李方岳同学通过列举各个朝代气候对游牧民族的影响,论述了气候变化与草原游牧民族迁徙的关系,她认为“人类族群迁徙的原动力归根结底是希望生存并更好的生存下去”。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组选派的郭燕俣同学(21历史本1)发言。郭燕俣同学指出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是有迹可循的,将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分为了四个时期
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骨干刘雪燕副教授 与“孙光新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座谈交流
2022年5月20日15点,在人文学院3教406办公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骨干刘雪燕副教授与“孙光新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团队负责人宋婕同学以及小组其他成员参加了座谈。在座谈交流中,刘雪燕老师与同学们结合孙光新先生的散文作品,探讨了孙光新先生散文创作的特点。刘雪燕老师指出,同学们要在研读散文作品的过程中善于挖掘孙先生不同作品的共性,然后反复阅读,确定明确的研究选题。此外,刘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回答了同学们研究孙先生散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难和困惑,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孙先生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刘老师还提醒同学们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最后,刘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进行自主的讨论和交流,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加深对文章理解。通过此次座谈会,同学们受益良多,对孙光新先生散文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定位,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与任务,为后续更深一步的讨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永副教授 与“魏书旗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座谈交流
2022年5月20日14点30分,在人文学院3教301会议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永副教授与“魏书旗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团队负责人夏子涵同学以及小组其他成员参加了座谈。在座谈交流中,孙永老师与同学们结合魏书旗先生的作品,探讨了魏书旗先生诗歌和散文创作的特点。孙永老师指出,同学们要在深入研读魏书旗先生作品的过程中善于挖掘魏书旗先生在作品中显性呈现或隐藏的生态思想及文化情愫,建议从文本内部和外部两个宏观维度进行研究,通过反复阅读,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确定恰当而独特的研究选题。此外,孙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一些文学批评的相关知识,比如社会历史批评、叙事批评、文化批评、语义分析、形式主义批评和孟子“知人论世”方法的重要性等。孙老师还回答了同学们在研究魏先生作品过程中产生的疑难和困惑,引导同学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魏先生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孙老师还提醒同学们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研究作者及作品,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分析作品。最后,孙老师还鼓励同学们积极进行自主讨论和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此次座谈会,同学们受益匪浅,对魏书旗先生诗歌和散文等作品的解读和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9场学术沙龙
2021年12月14日晚19:00—21:00,文化生态学研学会在信息东楼514教室成功举办了以“从孙子兵法的角度看黎汝清笔下的皖南事变”为主题的第49场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邢长远副教授主持、韩荣均副教授主讲、王爱民副教授点评。沙龙开始,邢长远副教授对黎汝清进行了介绍,认为黎汝清军旅题材小说十分有研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发言讨论。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陈亚鑫同学(21中文本1)发言,陈亚鑫同学从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两个方面入手,援引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理论,探究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重创的种种原因,并阐述了这场同室操戈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刘瑞琦同学(21中文本2)发言,刘瑞琦同学讲述了知己知彼、先胜后战、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三大原则,并以唐太宗为例,论述了坚持三大原则的重要性。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组选派的侯淑敏同学(21中文本2)发言,其以《孙子兵法》中“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为例,指出了叶挺和项英作为指挥员在思想、意志和品德上的不足,从军事和现实角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8场学术沙龙
2021年12月13日晚19:00—21:00,文化生态学研学会在信息东楼514教室成功举办了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生态意义的解读”为主题的第48场学术沙龙。本次沙龙为学生专场,研学会全体学生参加了沙龙。沙龙开始,主持人王欣乐副秘书长对本次沙龙活动的流程做了简要的介绍。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焦点同学(21历史本1)发言。焦点同学认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寓言,更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寓言,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在各种冲突关系中达到和谐生存的哲学。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赵晓琳同学(21中文本2)发言,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作品中蕴含的生态审美因素。同时她将作品和其他同题材的作品进行了横向比较,指出作品一改同题材“悲剧式”的创作风格,采用诗意化的画面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给人们新奇的视觉体验的同时,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小组选派的许雨萌同学(21中文本1)发言,许雨萌同学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两方面解读了作品的生态审美意义。同学们对其提出的“世界的本真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等观点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7场学术沙龙
2021年11月25日(周四)19:00—21:30,在信息东楼514教室成功举办了文化生态学研学会第47场沙龙。沙龙的主题是为:当代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精神解读。本次沙龙由邢长远副教授主持、武建雄副教主讲、王光利副教授点评,文化生态研学会全体同学参加了沙龙活动。沙龙开始,邢长远副教授强调了我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密切联系,两个国家是相互学习、相互为师,对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学会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杨其成同学(21中文本1)发言,其主要探讨了两点:一是当代日本社会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传统文化、欧美现代文明、泡沫经济三个方面来说明日本文化不断变化的原因。二是当代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从日本人过分注重其他人的看法来说明日本的耻文化,从啃老族、宅文化、低生育率等社会现象来说明日本的丧文化。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韩蕾(21历史本1)发言,主要对当代日本社会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日本民族精神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反作用两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精神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研学会第三研学小组选派的张洁(21中文本1)发言,其从孝道、相扑、和服探讨日本多元的社会文化。其认为
滨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臧宝荣女士与研究中心师生座谈交流
2021年7月3日下午4:00,在人文学院3教409教研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耿宝强教授带领大学生研究团队的王硕、梁雨豪、吴梦雪等同学与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滨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臧宝荣女士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耿宝强老师主持,耿老师表示臧宝荣女士创作了《村长下嫁》《三爬墙》《好面丁有喜》《黑龙传奇》《一念》等众多剧本,其中《一念》被业内评为拉开了吕剧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新篇,带有很高的创新性,本次座谈交流主要围绕《一念》的创作初衷、人物塑造等内容展开。王硕、梁雨豪、吴梦雪等同学向臧宝荣女士介绍了个人对《一念》的理解,并向臧女士请教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臧宝荣女士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回答了同学们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臧宝荣女士谈到《一念》剧本创作初衷是以唐传奇的侠义精神为触发点,向传统致敬,通过描写大恩成仇,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深入思考。对于人物塑造,臧宝荣女士谈到《一念》中人物设置极简,全剧一共三个人物,桃花、文良、仁礼都具有自身的矛盾之处,一念成善、一念成恶。藏女士着重提到了文良形象,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有勇有谋、傲气聪明,具有侠义之情、江湖气息的小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6场学术沙龙
本次沙龙于2021年6月7日(周一)晚7:00开始,在信息东楼514教室举行。此次沙龙主题为:滨州文学的生态意蕴研究。此次沙龙参与人员为文化生态研学会全体学生。沙龙开始吴玉珠同学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大致地介绍了此次沙龙的流程,随后又对本次沙龙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她提到滨州文学作品植根于滨州这片土地,滨州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滨州的风土人情特色。首先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周茂安同学(20语教专1)发言,周茂安同学指出李登建先生的散文写作处在一个为周边乡村和乡亲代言立传的位置。站在这一角度来看,李登建先生的散文写作就具备了两重意义。其一,李登建先生作品充盈着一种湿润而质朴的地气和人气,反映和刻绘的是梁邹平原乡村之间生动新鲜的人生景象。其二,李登建散文根植梁邹平原上的乡村众生和物事,构成了李登建先生散文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情感,也使得其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联系大地众生的品性。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赵森同学(20中文本2)发言,赵森同学主要从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方面来阐述对孙光新先生散文的理解。赵森同学指出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许多作家的灵感都是来源于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生活环境,孙光新先生就